2025年初夏,美國家具行業的“降溫信號”愈發明顯。根據知名會計與咨詢機構Smith Leonard最新發布的《Furniture Insights》報告,今年4月美國家具新訂單同比下滑9%,行業出現全面承壓的跡象。與此同時,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近年來低點,關稅壓力再度上揚,使得本已脆弱的市場信心進一步動搖。
作為美國家具供應鏈的重要組成,中國出口家具企業正面臨雙重考驗:一方面是北美需求疲軟、訂單減少,另一方面是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和制造成本上漲。在周期的低谷期,中國企業如何突圍、重構,并重新連接國際市場,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。
訂單下滑與信心動搖
Smith Leonard的數據顯示,2025年4月美國新家具訂單同比下降9%,環比下降7%,今年前四個月累計下滑4%。盡管發貨量尚保持相對穩定(同比下降2%、環比下降4%),但企業積壓訂單同比減少10%,應收賬款和人員流動也呈現收縮趨勢,反映出市場正在經歷一場“靜默式下行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費端信心的流失。6月,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(CCI)從5月的98.4降至93.0,預期指數更是跌破警戒線至69.0,表明美國家庭對未來收入、就業與支出意愿普遍下調。作為高度依賴可選消費支出的家具行業,首當其沖受到影響。
需求收縮不僅影響終端零售,也連帶拖累了整個生產與出口節奏。從制造商到批發商、渠道商,整個鏈條的節奏正在放慢。而對于出口依賴型的中國企業來說,這不僅是北美市場需求的一次“減速”,也是自身產能、庫存與現金流管理能力的嚴峻考驗。
關稅重壓再臨
2025年,美方重啟對亞洲部分國家家具產品的高稅率政策,尤其是針對越南家具出口產品征收20%關稅的決定,成為壓垮市場信心的又一根稻草。Smith Leonard的調研指出,超過72%的中小型家具企業明確表示,關稅政策已對其銷售造成負面影響。
這項政策背后,隱藏的是對中國企業的間接影響。近年來,不少中國家具企業通過“越南中轉”方式規避對華高關稅,但隨著美方監管趨嚴,這條灰色路徑正逐漸失效。中國制造商不僅要面對自身出口通道收緊的問題,還需承受越南產業鏈波動帶來的成本轉嫁。
與此同時,原材料價格上行、人工成本攀升也在侵蝕企業利潤空間。一些出口型工廠開始縮減訂單、削減非核心業務,甚至暫時關閉部分生產線,以應對外部市場變化。
而在產業集中度較高、品牌運營能力較弱的家具出口行業,關稅打擊帶來的結構性沖擊將持續顯現。對于本就依賴價格優勢的中小企業來說,這一輪調整不僅是出口端口的變動,更是一場供應鏈模式與商業邏輯的深度重構。
曙光與突圍
盡管挑戰重重,但并非所有信號都指向“悲觀”。Smith Leonard指出,美國零售端仍有可觀察的亮點:5月家具與家居用品銷售環比增長1.2%,同比增長8.8%,年初至今累計增長達6.8%。這意味著,在特定細分市場和產品類型中,仍存在真實消費需求。
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正選擇從“低價代工”向“品牌出口”“產品整合服務商”轉型。例如,部分企業通過海外倉提升響應速度,通過小批量定制滿足當地個性化需求,或與本地電商、家居賣場達成戰略合作,從原本的生產商角色向渠道合作伙伴靠攏。
同時,也有企業重回設計本源,強化產品差異化,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對沖成本壓力。在北美市場,對可持續材料、簡約風格、健康環保認證等元素的偏好,正成為新一輪產品策略布局的關鍵詞。
面對未來,中國家具出口企業已不再押注“市場復蘇”這一單一變量,而是在積極構建自身應對周期波動的“韌性系統”——包括靈活的生產體系、多樣的出海路徑,以及更深度的海外客戶運營能力。
當前的美國家具市場,就像進入了一個低調的“微型冬天”:表面穩定,實則暗流涌動。從訂單、信心到政策,家具產業鏈正在經歷一次全方位的調整與洗牌。而作為全球最大家具出口國之一的中國,既站在了沖擊的前沿,也站在了重塑與升級的新起點。
不確定性正在成為全球貿易的新常態,但每一次周期低谷,也都隱藏著結構性躍遷的可能。對中國家具企業而言,穿越這一輪寒流的關鍵,或許不只是等待市場回暖,更在于主動“換骨”——找到下一個出口邏輯、下一個價值支點、下一個全球鏈接方式。
免責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
咨詢熱線:0571-89882930 廣告合作:0571-89882930
展會合作:0571-88173216 投訴電話:0571-89882999
眾品家具網 zp1918.com 版權所有 2002-2018 常年法律顧問: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_傅國寶 經營許可證:浙B2-20210026 | 浙ICP備08015491號-8
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1902號